巫统似乎在锐变当中!
刚落幕的巫统代表大会不像是华社所熟悉的单一族群峰会。往年常见的偏激、狭隘、倒退与零和等论调,在今年众巫统领袖与代表的辩词内不复见。反之,在首相那吉的强势领导下,一个强调包容、接受、多元与开放的全民路线轮廓,正以劲弩待发之势,向国民展现巫统正准备走向锐变,成为服务全民的政党。
这个改变并不停滞于口号。近来,巫统领袖主导的部门都直接与华团接触,聆听华社民愿。从内政部批准华裔公民权、首相署与财政部不再执着于土著固打及不断开放经济领域等事宜分析,如今的巫统部长可直接向华社“交货”,而无须通过华基执政党,使之似乎只扮演次要角色。
对选民而言,执政党的责任是传递(delivery),俗称“交货”;反对党则扮演监督的角色。因此,巫统众部长若能在其掌管的部门内,直接做出利于华教、华商及华人文化与福利的政策,华社自然不需通过华基执政党这一道桥梁。近来,有一位贩总领袖更直言:“解决华社问题,直接找首相与巫统更有效。”
这对马华是一记警钟!当那吉领导的巫统欲彰显一个全民马来西亚,并淡化宪法152条马来语是官方语文与宪法153条马来人特殊地位的斗争时,马华又怎能只抓着维护华人权益这个基调呢?
犹记得70年代敦拉萨在联盟惨败后,扩大政党结盟网络,组成国阵。约40年后的今天,其儿子那吉也依样画葫芦采取父亲的策略精神,试图将巫统扩大成为走全民路线的政党,直接争取各族群选民支持。
巫统做得到吗?只要有政治决心能持之以恒就可以。莫忘了1947年的巫统是由多个有共识的马来非政府组织所组成,而今天的巫统在那吉强势的领导下,也或能在一个全民马来西亚的共识中,晋升成为全民政党。
马华在紧急法令实施8个月后成立。当年援助身处水深火热的华人之时,定下走亲民服务的政治路线。在尔后的联邦宪法制定过程中,马华为争取华裔公民权与平衡族群间的权益,奠定其作为政党执政的格局。这一甲子走来,马华虽愿真诚地在执政体内制争取华社的权益,但像是诅咒般的无奈,马华总是规律性的跌入内斗内耗的深渊中;也总是在争取华社权益的博弈中,肘制于巫统的态度,难以摆脱执政小弟的宿命。
马华领导层在省思308的重创后,就议决走全民路线。前任领导层的九大政纲的活动纲领与现任领袖的三拼策略,都是一个全民马来西亚的精神与实践路线。马华迄今不乏口号、策略与纲领,所缺的是强势集体领导、持续与深入的实践工作以及无私奉献的志愿精神。
当巫统正大力吹着落实锐变成为全民政党号角之时,当国阵成员党旧有的分工争取选票机制逐步退化之际,马华若不立即重整步伐,落实为全民服务的工作,朝向选举时可以展现其更具魄力与耐力的政治角色、自立更生的目标,则马华的前途可谓十分堪虑。
马华为民的斗争平台,并不属于任何领袖的专利权。当众领袖陷入迷思 ,捆缚在特大、党章与道德诠释的内耗中,马华干部都应立即担挑起落实强党利民的工作。若马华干部们也意兴阑珊时,马华基层党员们更应马上就位填补为民服务工作的真空。这工作刻不容缓!
此稿同时刊登于星洲日报·言路,2009年10月20日
More......
欢迎大家提供意见,彼此交流。
2009-10-20
从巫统大会重思马华路线
2009-05-07
FREE WONG CHIN HUAT
I have not been updating my blog since Chinese New Year. But this is the platform that I can voice up my absolute anger with the recent unwarranted actions taken by the police.
I disagree with and strongly condemn the arrest of Wong Chin Huat and those who supported him during the candlelight vigil. Such arrest, which based upon an ambiguous law of seditions and an unconstitutional police power to clamp down peaceful appeal, is totally unwarranted and irrational.
Ambiguous Sedition Charges
It is alleged that Wong Chin Huat has been violated Section 4(1) of the Sedition Act, 1948, where he has uttered and published words of seditious tendency. Seditious tendency is defined under Section 3 as follow:-
a. bring hatred against Government (means Federal or State) or against any Ruler (means Yang di-Pertuan Agong, Ruler or Governor of any State);
b. excite someone to bring unlawful alteration of the Government or Rulers;
c. bring hatred against the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d. raise discontent or dissatisfaction amongst the subjects of the King and Rulers or among the inhabitants of Malaysia;
e. promote feeling of ill-will and hostility between different races;
f. question right, status, position, privilege or prerogative protected by Part III (Citizenship), Art. 152 (National Language and learning of other languages), Art. 153 (Reservation of quotas pertaining to services, permit etc for Malay and natives of Sabah and Sarawak), and Art. 181 (Rulers’ sovereignty) of the Federal Constitution.
At time of writing, it is unclear which provision that the police is relying on to charge Wong.
However,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arrest is connected with the campaign spearheaded by Wong to question the legality of the new Perak Government. Besides targeting at Prime Minister Najib, it is reported that Wong is striving for a new state election in Perak.
On the face of the reported news, it can be hardly convinced that Wong is liable for sedition charges. In my opinion, he has not said any words which are contravened to any item stipulated under Section 3 above. He is merely questioning the constitutionality of the present State Government and wishes that the people/voters be the ultimate arbiter of this issue. The general public is of the view that only with a fresh State Election, the dispute between political parties will be settled once and for all. In fact, Section 3(2) of the Sedition Act allows for these exceptions.
Bearing in mind that the case of who is the legal MB has yet to decided prior to Wong’s arrest. It is perfectly legal for Wong to defend what he perceived to be his constitutional rights and request the power to decide the MB (via barisan/party which win the most seats in the election) be rested with the rakyat.
Charging Wong under the Sedition Act is a clear act of suppressing expression which is guaranteed by Article 10(1)(a) of the Federal Constitution.
Unconstitutional Police Power
The police have always abused their power purportedly granted under Section 27 of the Police Act, 1967 to arrest peaceful assembly and procession of more than 3 persons. This power is unconstitutional because it runs foul of Article 10(1)(b) of the Federal Constitution, which confers the rights to assembly peaceably and without arms.
Section 27 is in contradiction to Section 141 of the Penal Code as well. The Penal Code disallows participation in a public or private gathering if a gathering of 5 or more persons has the common object to commit criminal conducts, which make sense to any ordinary people. We just can’t figure out correctly why on earth the police need to clamp down peaceful assembly!
The police should concentrate their limited resources in camping down those criminal who violated the Penal Code and do their best endeavour to reduce the crime rate, instead of arresting peaceful assembly under the Police Act. We must strongly censure such abusive power exercise by the police, which will bring darkness to the nation building.
Consistency of Principle
I met Wong in 1999 when I supported the BN during the General Election. We have heated argument but I salute him for his persistency and consistency in holding the principles that he believed. He has impressed me as a lobbyist for the betterment of our nation. He disagrees with BN for abusing the draconian law of ISA. He condemns Anwar who initiated the immoral hopping of wakil rakyat. He promotes local council election, and for that matter, a fairer and more transparent election. Our country needs more rakyat like Wong who, in line with the Federal Constitution, stands firm and fight hard for what he believe in.
I humbly appeal to the Prime Minister, the Minister of Home Affairs and those who believe in safeguarding every provisions of our Constitution, use you power/influence to free WONG CHIN HUAT immediately.
More......
2008-11-13
马华中央党职排阵的3个讯息
马华总会长翁诗杰在星期二所公布的中央党职排阵,所产生的回响反应不一。在惊讶、赞许、批评声音交杂中,这个名单传达了3个明确与清晰的讯息:
(1)改革的讯息:强调要改革党组织的虚胀、解决幽灵党员及假党员问题的决心。虽然过去几年陆续处理已经逝世的党员名单,并与国民登记局的记录对照核查,但是这样的复审机制进度缓慢。因此,这一次由两名年轻领袖出任组织秘书和副组织秘书,希望他们展现最大的魄力和执行力,解决那些充斥着马华各级组织的结构问题。新人虽然没有太多的经验,因此也不会有积累多年的旧包袱,所以也可以下更大的决心进行革新。
(2)不粉饰太平:显然的这个阵容告诉我们,翁诗杰并不粉饰太平。毫不掩饰的,就把马华不同理念、不同路线的派系及领袖之间的矛盾完全浮上台面。没有选择安抚某派某系,或是为了宣示党内上下一片祥和气氛而以安插分配职务的方式掩饰既有的矛盾。如此的党职安排,确实赤裸裸地把马华派系间的矛盾呈现出来,但是也让党员思考及必须面对这样的事实,即在不粉饰太平的情况下,翁诗杰如何领导马华继续迈进。
(3)重视道德:有道德缺陷的领袖将不会委派成为党领导组织的前线。这是翁诗杰为马华党组织立下的道德准绳。
翁诗杰时代所掀开的第一章,确实是遵守他本身的竞选承诺,那就是改革党组织。改革必须抛开旧包袱,敢于开创新途径,才能带来一番新气象。
More......
2008-10-19
接受成绩,加快转型步伐
从下午3点左右协助马华党选的计票过程。从计算中委选票开始(63名候选人选出25人),经过冗长且费神的过程后,再到副总会长,接着就是压轴的署理总会长及总会长的计票工作。
开票结果有意料中事,有的则是心中已经有所准备的结果。翁诗杰的中选是意料中事。因为马华处于非常时期,我们需要像翁诗杰这样的非常之人才可以让马华从谷中弹跳出来。而翁诗杰捍卫华社权利的形象也深入民心。因此,他是掌舵马华的最佳人选。加上昨晚看NTV7蔡锐明的总会长候选人政见发表,内容沉闷而毫无创意的政见,让人更坚定的支持翁诗杰。
选举成绩让人欣慰的是新一代的马华干部如李伟杰、何国忠、颜炳寿、李成材、王乃志、尤绰韬、黄日升、颜天禄、廖润强及卢诚国等人都高票跨入中委门槛,他们也将是马华走向转型的干将。
当然,我必须接受黄家泉落选的事实。他是一位有经验的团队工作者,若他当选马华转型的步伐将更一致。但是,他落选了。
作风强硬、主见意识极强的蔡细历在选后向媒体说他会与翁诗杰配合一起转型,但愿如此。毕竟陷入最低潮的马华已经没有内耗的本钱。
党选已经落幕,转型工作必须立即开始。我愿与这个新领导团队一起重振马华,富国强民。
More......
2008-09-23
马华政治定位:尊重基本人权价值
奕翰在本部落格提出许多对于马华及国内政经发展的看法,有几点我是认同的,这包括:
(一)马华在过去50年中,确实是捍卫着华社的政经文教的权利。以贴近现实情况而言,马华并没有在华社权益上冲锋陷阵,直捣龙门,反而是扮演着守龙门的角色。守龙门的角色,也许不是队伍中最耀眼的一员,可是绝对是不可或缺的一角。马华坚持守卫着任何可能侵蚀华社权利的大门,因此无论是经过了多少内外的政治经济挑战,华族在这片土地上,仍然可以在政经文教各个方面都有持续稳健的发展,并延续传承文化。
(二)我们应把华文教育归为全民教育,把印度人的贫穷问题当作是国家全民的问题,把马来人的社会问题视为全民必须共同解决的挑战。只有在这样的情景出现,才是符合全民追求的目标,这也是马华创党人陈祯禄的愿景。
当年制定宪法都是由各族群的精英代表各自的族群谈判协商,他们都背负着为自己族群权利争取最有利地位的责任。而负责起草宪法的几位宪法专家也了解强调平衡各族群的权益只是过渡性的安排,而更关键的长远建国路线图则是重视个人基本自由与权利。
我们必须努力朝往尊重人权与个人基本自由的价值,因为这里头存在一个核心,那就是向善、追求自由的普世价值。
发生在上两周的引用ISA逮捕记者陈云清的事件,获得社会人士朝野各界的回响,大家都共同鞭鞑驳斥逮捕陈云清的行动与当局所给予的荒谬理由。在陈云清的事件上,我们都可以感同身受,是因为一个执行任务的专业记者竟然受到对付,这犹如给新闻言论自由下了一道符咒,破坏了原有的空间。基本上,ISA已被滥用,也没有执法标准了。这也愈发突显执法当局对言论自由的极度不尊重与多方钳制。也许像你我一样在部落格写一些感想看法的人,也会是下一个被捕者。
同样地,郭素沁被捕,也是显示了我们执法当局的不专业与滥权。只是因为一篇报章的报道和引述一两个人的谈话,未调查整件事情的真相以前,就贸贸然的动用ISA条文把人扣押。
执法单位的执行偏差与滥权等让人诟病的形象,也一再在年度的总稽核司报告书中一一曝露,林甘短片的爆发更是显现了我国司法界的荒谬。年复一年,贪污滥权问题犹存,也让人民对国阵政府失去信心。这些让人诟病厌恶的事件,基本上和族群肤色无关,这都是全民感到反感,共同唾弃的。因此,马华在这些事件上的立场应该是明确没有妥协之处,并且应该以全民的诉求作为政治斗争的方向。
(三)基本上,我的立场是支持马华留在国阵,以维持一个良性的两线制。可是,阿都拉必须赶紧下台。他近期的决定与领导已显示他无法有效管理这个国家,比如对国阵州政府、公务员包括警察等失去控制的威信。而动用ISA抓人是明显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而仓促作出的决定。昨天槟州13个区会挺阿都拉担任巫统主席的新闻,也似乎告诉了大家阿都拉是为了年底的巫统党选而引用ISA抓人以求自保。他不惜作出对国阵友党不利的决定,因为党选及己益,让国阵成员党陷入为难及无法哑忍的窘境。
马华总会长黄家定两周前在柔佛代表大会上就强烈反驳阿都拉说马华及华人不可能因为别人要我们闭嘴不说,我们就会乖乖噤声。日前黄家定也明确表明马华不会承担那些不是由国阵成员党集体决策的政策,也就是马华不必要承担“白狗偷吃,黑狗当灾”的责任。因此,若阿都拉继续领导,马华很难与巫统继续真诚的合作;我也大胆预言,国阵必然会瓦解。
More......
2008-09-13
It’s time to quit as BN head, Abdullah
On my way back from office last night, I received sms news: “Sin Chew Daily News reporter Tan Hoon Cheng arrested at her home in Bukit Mertajam at 8:30pm”. She was later confirmed to be detained under ISA.
It is widely believed that Tan Hoon Cheng was arrested due to her honest and verbatim reporting of the infamous “Chinese squats (tumpang) in this country” statement uttered by an ultra extremist Ahmad Ismail.
I received many sms later. All cried about foul play and abuse of power of the authority. Members of the public were absolutely shocked and dissatisfied with the arrest of a reporter, who was merely performed her duty diligently and professionally. Any reporter, regardless of race and religion who has been assigned with tasks, will report the statement made by speakers of the event. Using the standard of the excuse given for the arrest, it would only mean that more journalists who carry out their jobs dutifully could be detained under the ISA. Many reporters are living in fear, wary about they may be the next target of ISA. Perhaps, this is the scare tactic used by those who are desperate. Only desperate men will act unreasonably and recklessly, and even resort to the extreme measures.
A leader who is unable to command his/her subordinate is considered as a desperate man. For example, after Ahmad Ismail’s ultra statement was made public, the Prime Minister and the UMNO President Abdullah Badawi did instruct Ahmad Ismail to explain and apologise. However, Abdullah changed his mind and softened his tone later after chairing the Penang UMNO State Liaison meeting—as he witnessed Ahmad, the local UMNO strongman was backed staunchly by the 12 UMNO Divisions. Being the leader of Barisan Nasional, Abdullah has placed his fellow partners within the coalition in a hostile position. In struggling to survive for the remaining 2 years within UMNO, it seems that Abdullah has chosen to sacrifice the interest of Barisan Nasional as a whole.
Despite his later effort to punish Ahmad Ismail by suspending the latter’s membership of UMNO for 3 years, his good deed was buried altogether with the blunder that he made in arresting the innocent reporter.
Tan Hoon Cheng was released today, after MCA President Ong Ka Ting intervened in this matter. The public was relieved. However, image of Barisan Nasional administration has suffered an irreparable damage. Some people told me that nothing could be worst than having Pak Lah to head the administration and they started to consider Pakatan Rakyat as a realistic alternative.
Besides being an indecisive leader, the public simply could not take Abdullah’s words seriously. His word cannot be bonded. Few incidents such as he assured that Parliament would not dissolve in near future but he changed his mind just the next day; his Minister publicly denied an increase in petrol price and the next day he overruled by allowing the highest hike of petrol price. As a Prime Minister, his credibility has been severely tarnished.
After suffering a crushing defeat in the political tsunami of March 8th, I was relieved when Abdullah conceded to a 2-year power transition plan, i.e. by June 2010. He claims that he has many pending jobs to be completed such as reforming the judiciary, setting up the IPCMC and implementing the Economic Corridor projects.
3 months passed after the countdown begins; the ordinary folks have been experiencing the worst inflation and, with no salary increment. Moreover, the public is pessimistic over the economic outlook. Most are living in a very difficult time. The Economic Corridor projects are simply a far-fetched idea that is impossible to relief the immediate hardship suffered by the people.
As a matter of fact, it will be wiser for Abdullah if he choose not to talk about judiciary reform and IPCMC from now on. He has resorted to an evil law ISA to detain an innocent reporter and DAP MP Teresa Kok without putting them into trial. Until now, we are still uncertain as to the supposed guilt of Teresa Kok given that the Masjid and residents have refuted any involvement of Teresa Kok on the issue of azan matter. In fact, Teresa has denied firmly any involvement on azan matter and intended to sue Khir Toyo, the maker of the allegation. Just like many others, I am not convinced on the excuse given to detain Teresa.
Detention without trial under ISA is definitely an insult to the judiciary system. It brushes aside the adjudicate function played by the judiciary, a core mechanism for a democracy country. Being a lawyer and an officer of court, I firmly disagree with the use of such draconian law.
ISA gave absolute power of arrestment and detention to the police. It is a Pandora box which allows the floodgate of power abuse. Eve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o-called IPCMC, if it could be materialized, would not be able to curtail any police power exercisable under ISA.
After the arrests made on Friday night, I can see no valid reason for Abdullah Badawi to remain as the head of Barisan Nasional and the Prime Minister. His prolong staying as leader of the coalition party will only disintegrate the entire Barisan Nasional. Abdullah should step down with immediate effect. He should be replaced by someone who is more focus, decisive and can lead the government with direction.
More......
2008-09-12
马华改革比退出国阵更关键
308大选,马华遭受最大的重创。而选民在不久前落幕的峇东埔补选中,仍然拒绝国阵候选人。面对近月来的重大政治变化,一些时事评论人、马华同志纷纷要求与提出马华退出国阵的言论。
马华及巫统结盟不是这一两年,也不是近一两届大选的事。历史根源要追溯到56年前:1952年吉隆坡市议会选举。当时雪兰莪马华有两个选择,一是加入由Dato’ Onn领导标榜多元族群政党的独立党(IMP);二是与走单元族群路线的巫统结盟。李孝式领导的雪州马华基于单一族群更能有效代表华人,加上当时IMP的多元族群路线还模糊不清,因此最后马华选择了吉隆坡巫统。这个结盟模式也一直保持到今天。
这一段历史的真谛在于当年和巫统结盟是最有效捍卫华社权益的方式。如今,站在这个基础上,马华与巫统及其他成员党共处的国阵是否还有空间让马华继续捍卫及弘扬华社权益?这空间是否只有在剥夺马来人或巫统既有的利益,即是典型的零和游戏规则才能开拓?
想要开拓新局面,就必须先熟悉了解现有局面的根源。 1957年独立宪法赋予种族政治舞台的条文,主要是第153条的马来人与土著特殊地位及第4条的回教是国教。当时制定宪法的5名英联邦最顶尖的法律、宪法专家都认为协助马来人在经济教育及就业方面的扶弱政策是过渡性的。当时的副首相敦拉萨曾以口头建议方式,向宪法制定委员会建议扶弱政策条文只维持15年;同时,有关条文也只放在宪法的过渡性篇章,不具永久性的法律地位;过渡性篇章的条文在简单多数票(simple majority)的情况下就可以删除。但是,这已成为历史。无论如何,宪法第153条的马来人特殊地位经已是放在永久性篇章,任何有关更改必须获得超过2/3的多数票及州苏丹们一致同意。
制定宪法的法律专家们都强调在经过过渡期协助弱势族群之后,新兴成立的马来亚必须迈向追求基本自由的普世价值,这包括人身自由、人人平等、言论、集会及结社自由、宗教自由、教育权利,这些都涵盖在宪法第2篇。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建国过渡时期我们注重的是平衡各族群的集体利益,而长远目标则应该是追求个人的权益,也就是人民的权益与愿景。马华总会长黄家定曾在国会演词中强调几个重点:肃贪、成立独立司法委员会与司法改革、教育、经济、社会治安、非穆斯林的宗教信仰与两性课题等,这些都是赋权予人民的基本自由。
马华应该从现在起突显它在捍卫人民权利益的政治立场。这包括说服国阵友党们,尤其是巫统,贯彻这些维持人民权利的基本立场。若巫统领袖们有所改变,但改革速度不够快,并在大选失败下野,马华应承担作为巫统伙伴的义务,一起与巫统成为在野党。可是,若巫统并没有在贯彻人民基本自由权利方面作出改变,这就违背了马华创办人及宪法制定人的初衷。马华也因此不必执著于履行当初订下作为巫统的政治伙伴的义务,也可以自此与巫统分道扬镳。
但是,更重要的是,在还未要求别人改革以前,马华党领导与同志们也应该先问自己是否已经作出改变?反思自己是否有赋予人民基本自由的政治意愿?是否已经迈向贯彻“全民共治,各族分享”目标?是否坚持走向落实“民主、民权、民生、民愿”这四个价值?当自己还没有站稳改革步伐,还未见到改革的曙光,就很难以相等的标准要求别人改变或作出改革。
对马华新领导人的要求,不仅仅是思考或争论留在国阵与否而已,更重要的是必须做到改革马华,把马华引领到一个具有战略地位与前瞻性的方向。
所以,我认为,马华改革比退出国阵更关键。
More......
2008-09-09
以国阵章程惩罚巫统/阿末
从法律观点而言,阿末的“寄居论”已触犯煽动法令1948年的第3(1条)条款,即质疑马来西亚华人于联邦宪法第3篇所赋予的公民权地位与权益。阿末较后解释他是在讲述历史,没有质疑华人公民权的意思。煽动法令的罚刑属严格责任(Strict Liability),涉及发表煽动言论者的意图完全不被考量(见第3(3)条款),检控官只需要证明阿末的言论具有煽动性的趋向,就可以证明煽动罪名成立。
若要确定阿末的言论也不难,因为他是在群众大会发表“寄居论”。只要传召目击证人,包括在场的副首相纳吉,就可以佐证及还原星洲日报刊登阿末的煽动言论。
煽动法令属于规范社会操守的刑事法令,阿末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必须面对刑罚。同时,阿末所属的巫统,也是国阵成员党之一。一般上,依社团法令注册的团体都制定一套规范会员的行为守则。然而,国阵章程并无管制成员党底下会员的机制。
国阵的最高领导架构是最高理事会,由各成员党分别派出3名代表所组成。除了涉及成员党的纪律与诠释章程条文课题,只要简单多数票议决,其余的事项最高理事会的决定必须是一致的。每个成员党只能够拥有一票(见国阵章程12条)。换言之,国阵章程赋予14名成员平等地位,绝无一党独大的架构,除非成员党自我矮化或边缘化。
国阵最高理事会有权针对任何损及国阵整体利益的成员党采取纪律行动,这包括冻结或开除会员籍(见国阵章程14条)。国阵最高理事会曾于1977年开除回教党,2003年陈清凉与林武灿在槟城州议会弃权表决事件,当时首相以国阵最高理事会有权力向马华采取纪律行动来促使马华领导层必须对陈、林两人采取纪律行动。陈、林过后被冻结党籍长达7个月。
阿末的“寄居论”以及煽动巫统州领袖侮辱成员党领袖已严重损害国阵作为代表全民福祉利益的政治组织及形象,巫统必须对阿末采取纪律行动。若巫统不顾整体国阵的利益,超过三分一的其他成员党可联合要求召开特别会议,依据国阵章程,以纪律采取行动对付巫统。
国阵章程虽然精简,但也提供了一套解决争议与矛盾的机制。也因为国阵具有解决争端的机制,它才能务实与有效的自1974年以来凝聚了多个不同理念的成员党。国阵并不像民联那样组织松散或没有一套针对成员党的纪律争议的处理机制。
所以,若因为巫统没有对付阿末而要求马华与民政退出国阵,是一个本末倒置的论点。现有国阵与民联的对立恰好是促成两线制雏形逐渐成体的好时机,为更完善的民主体制奠定良好根基。马华退出国阵将摧毁两线制的基础。
国民的焦点不应模糊。谁犯错,就应该惩罚谁;不管是针对阿末、巫统主席或是巫统本身。也不应该把现有的争端解决机制搁置一旁,情绪化的以阿末“寄居论”事件来草率鲁莽退出国阵。
More......
2008-09-02
丑陋的巫统竞选伎俩
巫统在峇东埔补选的其中一张文宣
峇东埔补选对国阵确实是一个极大震撼。对我而言,不是因为公正党获胜而让马华同志感到惊讶,也非因为安华的多数票增加而感到无所适从。让我深感疑虑震撼的有两件事:
(一)在峇东埔补选期间,马华在打击安华方面的宣传策略,还是围绕在他十年以前掌权时,尤其是他担任财政部长及教育部长时代对华教及华社作出的不利偏颇政策,以突显安华为了迎合选民而说出不同的话,是典型的双面人。但是这一次的补选,选民对这样的老调显然已经反感。同时,协助国阵助选的党同志告诉我,安华无论是在马来选区或是华人社群,都说一样的话。他向马来群众说明优秀的华人也应该如马来人一样可以到玛拉就读。因此,选民也亲耳听到安华一致的言辞。
有位马华同志告诉我说,听了安华的一番跨族群的演讲后,也很难叫华裔选民不把票投给他。相对的,马华的宣传策略并没有因为308冲击而改变,在竞选期间还是以餐会歌舞等娱乐节目来吸引群众。 选举就是要听政党领袖及候选人阐述政纲及愿景,而歌唱娱乐节目随时都可以打开电视观看。也难怪马华会沿用同样的竞选模式,因为区会的领导层、地方领袖,还是同样一批人。
(二)在面对巫统使用极端、以粗糙的种族性诉求,马华并没有及时反击,也许是担心影响选情,或以为这只是说给马来选民听而可以在华人群众中筑起一道围墙,以为言论可以隔离。这些丑陋的玩弄族群情绪的政治双面伎俩,已很明显的被选民唾弃。
马华应该站稳本身的立场,在要求自己不强调种族民粹主义时,也必须立即反击巫统使用丑陋的种族煽情诉求。不管是面对选举期间所使用的政治语言,还是在首相及副首相面前,也必须保持立场一贯性。一贯性的站稳立场,是华社对马华的基本要求。
More......
2008-07-24
2008-06-29
要个不当官的党选机制领袖
从中学开始接触马华的新闻后,总是对每三年的党选有个刻板的印象。从梁陈党争到今年党选,各种斗争内耗手法,都从支会纠纷与党员真假作为启动的凭藉。
当一方以捍卫党章、规则或指南条文精神声称时,另一方则以遭受迫害或不公平还击。有备而来的地方领袖总是高举打造健康政治文化的旗帜,为自身的申诉冠上崇高的道德光环。党内外人士,看多了一来一往隔空喊话的争论,都感到厌烦。幸好支会选举已过,但若今后还未彻底的改革,那每三年的梦魇将陆续破坏党的形象。
平心而论,若从我国朝野各党在奉行民主选举制度的透明标准而言,马华可名列前茅。但,每三年的纠纷,却让公众对马华的民主印象严重扣分。
其实,马华组织结构从入党与转会、支会成立到选举等,都有完善的规则与指南作为依归,而往往纠纷起因在于出现人治现象,又或聆审机制不完善。
在马华的体制里,组织秘书长与选举指导成员直接面对着党员与支会的纠纷。依惯例,他们都是从中委会被遴选,因此所面对的压力,不只来自各级领导层,也包括有遴选权利的中央代表。历任者都尽力秉公处理纠纷,但也须面对遴选过程。因此,他自认公正处事,也会被视为涉及利益冲突,不少涉及冲突的党员难以信服。
更难有效处理党选纠纷的是,聆听与审查控诉双方的机制并未被视为完善。往往是喊冤者竞相游说有权决定的领袖,仿佛谁先售卖己意就先得益。中央领袖到各区访问时,还没走出机场就被有关利益者“骑劫”了。
组织秘书长与选举指导委员会主席无须是当官者。当官者的决定,有时被认为是人情的抉择;就让非当官者,在无碍党选与利益冲突的憋扭下担任这职务吧。
党须要完善的审讯纠纷机制让抗辩双方有机会呈词、反驳与澄清。每一项判决都是案例,以确保裁决的一贯性与稳定性。中央领袖可以不必担心被视为偏袒作出决定。相信其裁决服众的成功率将比现有的顺哥失嫂意高出许多。
党选程序的公正应与派系无关。人为的派系观念最好远离党选。就让上帝归上帝,凯撒归凯撒吧。
More......
2008-06-12
马华公会的气节
第一次听到"气节"这句话是在5月25日当天总会长黄家定刚从国外回来的晚宴上。他提到他的气节不能被摧毁。当时我追问有关气节的详情,但没得到进一步的说明。
上个周末连续出席了吉打与玻璃市州马华举办的马华中央领袖汇报会。从黄家定的坦诚心里话,我知道什么是"气节"。黄家定说,他想在马华的历史长河中,立下一个不恋栈权位的马华领袖形象。
黄家定在2003年5月出任马华总会长时,就限制总会长只能担任最多的9年任期。这是在国内各政党中的一个新格局,为组织的新陈代谢与换班机制注入新生命。当马华在本届大选遭受重创时,黄家定承担了失败的责任,不入阁当部长。在做出这两项决定时,他并无受到任何的压力迫使。事实上,若他本身坚持不限制总会长的任期或要继续出任部长,我看不出有任何人可迫使他做出这两项决定。
这就是黄家定的气节。何国忠告诉我这气节就是儒家的原则。一个不恋栈权位的从政者,一个为理想而从政的人。
我听黄家定说,有位老者告诉他,他就像率领一团骆驼队经过沙漠,突然间被议政狂风风暴雨袭卷,整团队伍被打散的不成形。死的死、伤的伤。因此应该让还有斗志,还未被风暴冲击的战士继续前进。当时不与我时,黄家定选择让团队走在前头,他本身不重要。中央须靠团队向前跑,团队就包括现任的10位正副部长以及尚有斗志的但败选的领袖。
一个不因为个人,不恋权位的从政者。越是在困难时刻,就更显出一个人的气节。黄家定过去几年来所做到的,真是展现了他从大我出发,不为个人出发的大度。黄家定是改革者,A party reformist。他在马华的改革包括:
- 缩小区会中央代表人数的差异;
- 健康政治文化的精神实践;
- 党总部行政的电脑化,先进性;
- 学习型的政党:终身学习与党校;
- 限制党最高领导层与政务官的任期。
More......
2008-06-07
《全民辩翻天》2
以下为我为《全民辩翻天》的新闻稿:
《全民辩翻天》的口号是“民意大过天”,这个时事谈论性活动,提供一个让公众表达不同的观点,讨论各自的看法的平台。马华终身学习主办《全民辩翻天》,是希望通过这个节目的开放性讨论与探讨时事课题,开拓更大的民主空间和提升全民的公民意识。
检讨、反省、调整、出发,马华不惧作出变化与改革。“全民共治,各族分享”是马华的新方向。“全民共治”,讲求的正是不分种族、不分宗教治理国家。全民共治,让全民各族都可以参与国家的决策。而政府的决策必须以全民的利益作为依归。
“各族分享”强调的则是国家的资源与发展成果,从不专属某个种族群。公平、开放的教育机会与经济机会,是每一个国民均有的权利。我们对于这片土地都有同样的热爱、期许与肩负着同样的责任,因为国家的发展硕果,是属于每一个马来西亚国民。
聆听全民的声音,尊重全民的权利,实践全民的期待,马华将坚定、诚恳及认真的与人民一起打造“全民共治,各族分享”的马来西亚。而“全民共治,各族分享”的基础必须建立在一个自由、健康的民主土壤上。因此,马华终身学习主办《全民辩翻天》,希望通过理性讨论、观念激荡方式的活动,以实际的行动打开更开阔的民主的天空。
以《一虎一席谈》的模式为蓝本,《全民辩翻天》广邀各界人士,包括从政者、专家名人,以及各领域的公众集聚一堂。《全民辩翻天》探讨的主题多元化,包括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社会等,只要是人民想谈的、想听的,我们都可以探讨。无论是精英专才,还是草根,都可以针对热门时事课题交流,表达看法。除了特别嘉宾,也将邀请10名特别观众在台上参与讨论,他们或是反驳、或是表态赞成嘉宾的言论。
总之,《全民辩翻天》将汇集不同背景与年龄的马来西亚国民,针对大家关切的时事课题,坦然说出各自的看法。我们强调求同存异,只要以开放的心态、认真地讨论与交流,都可以激荡思想火花,探索问题的答案,也符合全球化时代趋向多元化的社会形态。
《全民辩翻天》以聆听民意为主旨,所以我们将长期的进行,并把活动带到全国各地举行,以近距离的接触各地区的人民,集思广益,让更多人有机会参与,建立一个全民共治,各族分享的社会。
More......
全民辩翻天--民意大过天
在6月1日举办了首次的《全民辩翻天》时事辩论活动。举办这个活动的缘由是希望可以让不同的声音与观点,都有抒发表达的平台,并对于马华的健康发展以及公民社会的建立,有着正面的作用。
我们订定的主题,具有讨论空间,并且也邀约不同立场的人士一起参与讨论。也许过程中彼此会针锋相对,但是只要大家秉持着理性讨论、尊重他人的观点,并在不同论点中,找出一个大家认同的方向,是这个节目的最大目标。
主题订定是《全民辩翻天》的重点,而所邀请发言的嘉宾及特邀观众,更是这个活动的“卖点”。看了胡一虎谈《一虎一席谈》他坚持以草根对垒精英的观点,更让我们觉得《全民辩翻天》也应提供不同背景、阶层的人士发表看法。一般谈论性节目普遍上都是请精英或是专家发言,因此我们不可忽略普罗大众的声音,因此“民意大过天”是《全民辩翻天》活动的精神。
More......
2008-05-25
分享:吳健南:採山頭政治主義
健南在芙蓉的讲座,谈年轻人参与政治。我同意他的看法,就是马华现有的政治生态,很难吸引年轻人。当然,现在很难吸引,不代表永远无法吸引。只要肯改变,就有进步突破的空间,这好比台湾国民党。因此,如何让老店重生,是马华面对的迫切挑战,也是这代领袖必须挑起的重担。
以下为健南讲座的内容报道:
森華堂政局趨兩線講座
吳健南:採山頭政治主義, 馬華年輕人難出頭
“政局趨兩線,從政青年如何“變”?”講座會出席者與主講人。
(芙蓉21日訊)房屋與地方政府部長新聞秘書吳健南說,馬華及國陣的山頭政治主義,令年輕黨員無法出頭,馬華本身的機制使年輕人沒機會發揮,年輕人被排擠的情況必須改善。
他指出,馬華在40年代及50年代的貢獻,沒華裔同胞會感到質疑,但到了現今的廿一世紀,人們要的是民主的兩線政治,如果政黨無法獲得認同就會被淘汰,所以馬華需改變過去的感恩政治論。
他說,如果馬華的政治格局仍停留在表面的微小服務,國會議員卻扮演市議員的工作,最終將遭受教育程度越來越高的選民遺棄。
他透露,馬華在總會長拿督斯里黃家定領導下雖有改變,但馬華的改變不能影響巫統改變,也追不上選民的成長步伐,才會被遺棄。
吳健南昨晚受邀出席森中華大會堂,主辦的“政局趨兩線,從政青年如何“變”?”講座會主講時,這么指出。
他認為,無論是馬來人、華人或印度人,都有在這次大選中投選反對票,卻不是因為共同議題,他相信這是機緣巧合。
他說,從大選后可看到非土著力量的重要性,不要以為土著力量是獨大,當三大種族一起反時,就再沒所謂的安全區。
他形容,兩線制是現代及未來人民思想的主流,一個執政黨如果執政超過半個世紀都不改變,就必須要經過倒台的洗禮才能成長。
他透露,他當初加入馬華的政治理想是為了要務實造福人群,所以認為加入執政黨才能務實發揮,在經過政治海嘯后,使加入馬華的從政意願受打擊。
他坦言,大選后公正黨與行動黨都有年輕候選人站起來的趨勢,但馬華最年輕的候選人也已是30多歲或父子兵,如果是非親非故者,在馬華要等多少年才能出頭?
文章来源:http://www.chinapress.com.my/content_new.asp?dt=2008-05-22&sec=local&art=0522ls08.txt
More......
2008-05-17
失衡的草根与干部机制
马华在李三春时代,曾有一批经过培训的党干部,肩负起传达党的重要议程、策略及方向,但现在却被忽略了。现在党的重要资讯,通常是以闭门汇报方式来转达。按现有的操作是必须配合最高领导层的空档时间,而受邀出席的人也只局限在少数地方领袖。因此,许多上情无法即时与全面的下达,而基层的不满与迷惑也无法有效的迅速解除,进而造成基层产生片面印象,对党的主观心态也持续发酵,使党务推动倍加吃力。
在形势对国阵与马华有利之时,干部机制的重要性并不显著。然而,当强势反风猛吹,局势不利于马华时,就凸显了难于找到能演言善道的同志在群众大会、街头游说等场合,有效传达党的讯息。无论是善于用中英文演说或是撰稿的干部,都形同凤毛麟角。
总会长黄家定曾多次提到他与署理总会长陈广才及其他的中央领袖曾在李三春时代,在美马高原参与密集培训,成为年轻的干部讲师。他们下山后被派往基层,辅导新进党员。但,类似这样有机制的鉴定与培训精英,而又赋予平台展现其才华的运作机制,在后李三春时期已逐渐退居党务主流外;取而代之的是偏重于党员人数的增加以及加强组织工作,这让马华如今拥有超过四千多个支会,党员人数超过一百廿万。
同时期,张天赐努力的解决许多民生问题,深获好评,形成马华公共服务与投诉的活招牌。不少各级领袖开始效仿,民众也一度以选票回馈马华为民实实在在的做事与服务。
因此,与其他政党相比较,马华的组织工作加强了,服务牌也擦亮了,各级领袖同时都强调草根性。而被牺牲的则是干部机制,精英型的干部也难以获得有效的鉴定与培训。可以发挥的平台则只有回到支会与区会层级,但是却有可能必须面对一些被视为山头主义的地方领袖。他们如同老树盘根,畏惧后辈对其党职地位可能构成威胁。因此,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有些幸运的可逐步擢升,但不幸的则因被妒忌而遭排挤。马华的精英型干部常面对形同无用武之地的窘境。
基本上,强调服务的草根型干部与能言善道、拥有专业知识的精英型干部,都应该拥有足够的空间在党内拓展其才能。草根型与精英型领袖并重的组织才能符合这个时代瞬息万变与多元的需求。马华组织已有足够的党员数量,也有努力不懈的草根服务型领袖。可是缺少空间平台,让精英型的干部在党内有着正规的管道来实践其政治愿景。加强干部机制,平衡过度偏重草根的组织文化,已是刻不容缓的一项党转型议程之一。
More......
2008-05-07
分享: 國民黨智庫大入閣
文章來源: 時報週刊 (1575期)
8年前,國民黨頓失政權,近百官員無處可去,當時蕭萬長、劉兆玄興起「影子內閣」想法,由連戰出面組智庫,除安頓數十位前朝官員,也避免文官人才潰散。但因在野時間太長,智庫曾被笑稱養老院,如今多位人士入閣,吐了一口悶氣。(注: 國民黨智庫: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可能連蕭萬長、劉兆玄都沒想到,八年前影子內閣的想法,竟然在這一刻得以實現。天時、地利、人和,一切都只能說是巧合到不行。如果不是當年的行政院長蕭萬長現在當副總統,如果不是當年的行政院副院長劉兆玄負責組閣,智庫要從「影子內閣」,化身為正式內閣,將難以順利成形。
以目前馬英九新政府確定的重要人事案來看,包括準閣揆劉兆玄、準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準國安會祕書長蘇起,及準副閣揆邱正雄,和第一波部會首長名單,就有近十人來自國民黨智庫,而且都是在智庫中擔任過重要位置。儘管國民黨失去政權八年,但長期以來,這些智庫成員仍持續關心政策、提出分析建議;更重要的,彼此間也維持互動往來。
對馬上上任就要有成績的劉內閣而言,這些來自智庫的老官員,相互間不但個性脾氣了解,連行事風格也都彼此清楚,不必再多花時間磨合。但也有黨內人士私下認為,其實國民黨智庫過去的功能性並不如預期,只因為是舊官員才用,說成影子內閣有點誇張。
儲備人才庫
國民黨智庫的成立淵源,要推到八年前。國民黨以連蕭配競選總統失利後,因蕭萬長主動打電話向陳水扁恭賀致意,一度傳出引發時任國民黨黨主席的連戰極為不滿;加上陳水扁在準備上任及初上任時,不時親自向老蕭請益,連蕭心結的傳聞更是甚囂塵上。
另一方面,國民黨在失去政權的荒亂中,也有人開始檢討,該如何從逾半世紀的執政黨,轉換成最大在野黨的角色。據了解,當時蕭萬長與劉兆玄向連戰建言,可效法美國智庫及英國影子內閣的方式,成立一個集結卸任政務官及專家、學者的政策研究平台,這項建議也得到連戰同意。
在連戰主導下,智庫很快成立,分別就內政、國安、教育、憲政、經濟、財金及永續發展、社會安全等八個政策研究議題,拉攏卸任之「前朝」內閣成員、政務官與專家學者所組成的國民黨智庫於是成形。當時外界就認為,這是國民黨為日後再次政黨輪替、重新取得政權時,所做的預備內閣安排。
而準閣揆劉兆玄,在四月二十一日正式公布的第一波內閣名單,包括劉兆玄在內,多位重量級閣員都來自於國民黨智庫。也因此各界認為,這幾乎就是英國「影子內閣」的翻版,八年前國民黨內的想法竟然成真。
曾任國民黨文傳會主委的立委蔡正元,也不否認這樣的說法。他指出,國民黨時代政府任用的部會正副首長等政務官卸職後,都分批前往智庫參與運作;再加上智庫不斷培養專業人才,參與實際政策操作,因此智庫的「影子內閣」,就是儲備人才庫。在野時能做問政參考,拿回政權時,也才來得及讓準備好的人才上場。
重整舊勢力
不過,當連戰以原連震東基金會,捐助成立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即國策會),並於二○○○年七月底正式成立運作後,從董事長、副董事長、顧問團,到正副執行長,都看不到蕭萬長的名字。雖然不少董監事成員,各研究組成員、顧問,都曾是老蕭任閣揆時的團隊,但其實絕多數人馬被認為是親連派。
國民黨智庫成立至今,董事長都是由連戰擔任,準閣揆劉兆玄出任首屆副董事長,架構整個影子內閣,江丙坤則為執行長。後來江轉任立院副院長,執行長由邱正雄接任,再轉交給蔡勳雄出任至今。
據了解,當初蔡勳雄能在人才濟濟的退休官員行列中,接下執行長一職,就是因備受劉兆玄的肯定;劉在向連戰提出建議後,蔡勳雄便順利接任智庫執行長,也可說是智庫管家的角色。未來接下行政院副祕書長後,可預期是劉兆玄會倚重的幕僚型官員。
除了上述四名已確定入閣的智庫成員外,劉兆玄「一個一個求來的」其他入閣成員,包括蘇起、薛香川、毛治國、陳武雄、朱雲鵬等人,也都分別是智庫各研究組顧問團及召集人、政策委員;另外幾名呼聲頗高的新內閣人選,如薛琦、吳清基、李紀珠、詹火生、張哲琛等人,都同樣出現在智庫中。
也因為這些來自於智庫的新內閣成員,同時也是老蕭組閣時代的舊內閣團隊官員,劉兆玄提出的名單,才讓外界產生這些「影子內閣」成功復出的聯想。
對此,立委丁守中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認為英國的影子內閣,基礎是扎根於「內閣制民主國家」;但台灣的制度與英國並不盡相同,所以稱不上是「影子內閣」。且國民黨智庫內的成員,許多都是過去的政務官,年輕學者則是扮演政策上的智庫角色,因此從智庫中尋求人才,是相當自然的事。
角色多元化
對於智庫的角色,蔡正元也補充說,其實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扮演的角色分為好幾個層面,除了內政與外交及相關政策規畫外,智庫與立院黨團也保有良好互動。像是國民黨立委提案前,會請智庫提供意見並研擬法案,或是智庫有時對時政有看法時,也把相關資料或法案交由立院提案。「智庫的另一項功能就是培養人才。」蔡正元說,過去智庫一直尋求對公共政策有專才的學者、專家,讓他們除了提供專業政策意見外,也能參與實際政策操作,並隨時與國內外智庫進行交流。
丁守中也指出,立院在每個會期的開始,都會舉行「立法政策研討會」,會中並邀請智庫與委員共同參與。例如最近兩岸關係解套的行政命令,就是由智庫、行政體系和國會等單位所共同研擬;在這個部分,智庫也能發揮不小的功能。
換句話說,在智庫內的這些舊官員和學者專家們,長期針對政府政策提出分析與建議;就連馬蕭總統競選時的政策白皮書、治國藍圖等,大都出自於這批智庫成員之手。就這些「影子內閣」對於政策的熟悉度,加上他們過去也曾在各部會歷練過,因此能由這些人接手,黨內人士多認為,確實可以將磨合期縮到最短,快速進入狀況執行政策。
影子內閣
「影子內閣」一詞來自於英國,簡單來說,就是實行內閣制的民主國家中,在野黨為準備取得執政而設的預備內閣班底,因此也被稱為「預備內閣」或「在野內閣」。
該制度由英國保守黨首創,後來為一些行內閣制的英國聯邦國家所沿用。以英國為例,其議會包括非民選的上議院,與民選的下議院,取得過半多數席次的政黨領袖,通常即成為首任,該黨也同時成為執政黨及取得組閣權。而最大的在野黨則成為反對黨,並會依內閣型態(多為失勢下台的前執政黨內閣人員),在國會組成「影子內閣」,定期開會,研究並制定其政策方針;同時監督、批評執政黨各部會的施政,待下回選舉順利奪回政權時,影子內閣往往也就成為該黨的正式內閣。
台灣智庫 化身影子內閣?
國民黨新內閣人事,不少來自國民黨智庫。執政八年的民進黨,也有個「台灣智庫」,在蕭萬長風光參加博鰲論壇時扮演烏鴨角色;政黨再輪替後,台灣智庫是否也會變成民進黨的「影子內閣」,讓失去舞台的政客有暫棲空間?
微笑老蕭的博鰲行,幾乎占盡媒體報導時段;但在熱鬧風光的背後,很少人注意到,就在老蕭率團從南海返台的第一天,台灣智庫就舉辦了一場盛大的座談會,即為蕭萬長此行而來。親綠專家學者們,大力抨擊新政府的外交政策太沒尊嚴,像老蕭持台胞證入境大陸的痛腳,就是由台灣智庫出面主打。
當時與會的前立委林濁水認為,蕭萬長與國民黨籍立委蘇起,行前根本不敢向大陸要貴賓證,就連同行的未來海基會代表也不敢向大陸要,大家只能默默持台胞證赴大陸參加博鰲論壇,讓人感覺相當丟臉。這樣的行為,未來要如何領導海基會幹部?
針對此事,林濁水要求蕭應為持台胞證赴大陸,公開向國人道歉,並應該將台胞證寄回大陸,才符合蕭萬長自己所說,與大陸是平等、沒有低等的說法。台灣智庫的座談內容被重視的程度,無法和博鰲行相提並論;但因攻擊猛烈,一棒打得蕭萬長暈頭轉向,頻頻澄清。
台灣智庫是什麼樣的團體?和民進黨政策中心的角色有何不同?未來是否會成為影子內閣的功能?
明顯政治色彩
時光倒轉回二○○○年時,台灣政黨首次輪替,民進黨新手執政,剛上路就走得跌跌撞撞,抨擊聲不斷。隔年,一群來自產官學各方的親綠精英,就在前證交所董事長林鐘雄主導下,二○○○年底就成立了財團法人台灣智庫,對政府的政策面向和關鍵議題,提出較可論述的公共政策建言。
智庫成員號稱來自多方人士,分為國際事務、社會人文、財經及法政等四個研究部門及行政部,主要任務是提出各項政經議題,並不定期向政府提出建言,以實現扁政府政見白皮書;但也自詡絕對不會成為權力核心的附庸。
簡單地說,和國民黨智庫最大的不同,台灣智庫成立在執政之後,從政府外圍立場,來替政府政策建言;而國民黨智庫是成立在失去政權之後,為了安置大批無處去的黨官所設立。
雖然一再強調不是政府的附庸品,但是檢視台灣智庫的主要成員,現任董事長為陳博志,就曾受陳水扁總統重用,擔任民進黨執政後的首任經建會主委;其他像是林佳龍、許志雄、杜正勝等,目前都還在民進黨黨府任職黨官;而游錫?、林義雄等,還都擔任過民進黨黨魁;其餘如李遠哲、李鴻禧等,也都是親綠學術界代表人物。如果這樣還要硬說台灣智庫沒有政治色彩,沒有人會相信。
智庫每次發表的主題論點與時間,都與民進黨相當配合。譬如大選前就一直討論「入聯公投」相關議題,同時不斷批叛「一中政策」及「兩岸共同市場」的弊病,這些都是針對國民黨主打的選舉議題;因此,外界也把台灣智庫,當作民進黨的首席智囊團,以及議題打手。
沒有黨產後援
除了強化自家議題的論述,和打擊對手弱點外,民調也是台灣智庫的專長之一。總統大選前,智庫就以中立立場的名義,公布了謝、馬兩人在高雄市長及台北市長政績,並以此來分析馬、謝「執政能力」;民調結果三成四肯定謝,優於馬的二成九。至於其他民調內容,也是一面倒偏向綠營。
但台灣智庫沒有像國民黨智庫一樣,有黨產做為後援,智庫結構屬於財團法人,經費來自各界或董事會的捐款,財源只勉強能夠維持支出。至於法人有否向政府申請各種補助或提案?智庫則不願透露。
不過據了解,台灣智庫的捐助人名單中,有大陸工程公司總經理殷琪、奇美集團總裁許文龍、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委龔照勝等,都是親民進黨的政商大老。
台灣智庫未來可不可能成為謝長廷提出的「影子內閣」?前立委謝欣霓表示,謝長廷並不是為奪政權而組成預備內閣班子,而是希望當成監督政府的一股無形力量。所以,未來下野的民進黨官員,會不會進入台灣智庫,為將來重拿政權後「論資排輩」的影子內閣,還言之過早。
民進黨前立委林濁水也說,台灣智庫的確人才濟濟,但加入的人並不見得是為求官位在此沈浮。至於馬英九選賢取自智庫,在政黨政治中是合情合理。不過他認為,也可以考慮台灣智庫中的人選,畢竟選賢與能,不分藍綠。
五二○民進黨下野後,台灣智庫何去何從?是否會因藍色執政而鳥獸散?還是會變成另一股「影子內閣」的力量?動向值得關切。
More......
2008-05-04
黄家定:人民的声音(古来国会议员黄家定动议感谢国家元首施政御词)
这是一篇宏观、精辟,从全民角度及视野而出发的讲词,所涵盖的议题也很切身。刚读完时,直接感觉是这比马华党庆及代表大会的讲词更铿锵有声。其实总会长黄家定确实有股感染他人的力量,他的言论举止有许多值得后辈向他学习之处。
以下为此演讲词全文:
马华总会长黄家定动议感谢国家元首施政御词
前言:人民的声音
3月8日刚过的大选,全民各族利用宪法赋予的权力选出222位令人尊敬的人民代议士。我首先要恭喜全场中选的国会议员,我希望大家都能以负责任、真诚的心态和良好的行为操守履行任务,这也是最高元首在施政御词中所交代的。
3月8日,人民选择国阵继续领导国家迈进,然而人民同时也通过选票传达他们重要的声音。大家必须关心和重视人民在大选中传达的讯息。人民希望改善国家的管理制度,和纠正政府的缺失。人民也希望,政治人物和各级政府官员清廉、有效率、开明、真诚和照顾全民。
这意味着,贪污、滥权、朋党等问题应获得具体的改善。为了这片国土的美好明天,我们一定要努力奋斗,聆听民意和积极改变。
A)肃贪
诚如最高元首在施政御词中所说的,如果贪污滥权继续横行,我国目前为此的经济成就将变得毫无意义。
首相拿督斯里阿都拉于2008年4月21日宣布将在年底前把反贪污局改革成马来西亚反贪污委员会、成立国会防止贪污委员会和独立的防止贪污谘询局。这些无疑是令人欢迎的宣布。
贪污是我国首号敌人。虽然我国已做出数项肃贪的努力,例如于2003年12月9日签署《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于2003年11月5日成立廉正学院(IIM)和确保反贪污局执行任务等,但整体成效未臻理想。
除了上述的反贪努力,为了更有效打击贪污,政府也应该同时实施以下措施:
1 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政府,都应设定各项申请的处理期限。政府机构应制定一套清楚和透明的处理申请程序。凡是在期限内无法完成或遵循处理程序的人士一定要给予合理的解释。这主要是为了避免任何人士寻找藉口拖延处理程序,以乘机向申请者要求不合法的交易。
2 情报提供者在贪污案件调查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遗憾地是,目前为此情报提供者并没有获得任何特别的保护。为了鼓励更多社会人士提供情报,保护“吹哨者”及证人的机制应通过法律途径加以落实。
3 马来西亚在 2007年国际透明组织公布的贪污印象指数排行榜中排名第 43,相较往年呈现上升的趋势。我希望我国在这排行榜有持续进步的排名。有鉴于此,无论职位高低,私人或政府领域,一旦涉及贪污,其刑罚都应该被加重。贪污是绝对不能容忍的,我国应该效仿香港的廉正公署和新加坡的反贪调查局,以严刑峻法对付贪污。
一旦发现任何政府官员涉及贪污,其退休金应该被取消。这样的步骤将能有效地阻吓任何人士涉及贪污。
我十分认同政府做出增加反贪局人手至5000人的决定。
除此之外,反贪污委员会应该直接向涉嫌贪污的人士采取行动。反之,若通过总检查署采取行动,这将会影响肃贪的成效。
全力肃贪应成为国家当前主要的工作。政府必须以坚定的信念和严厉的行动打击贪污,这才能符合人民对于清廉政府的期待。
任何反贪的努力最重要的还是要看到成效。涉及贪污的人士常常都是一些滥权、私吞公款的政治人物。我们应记得,无论是马来人、华人、印度人、卡达山人、伊班人或其他种族,我国仍有不少在生活线上苦苦生存的低收入家庭。他们可能是渔夫、司机、小贩、建筑工人、工厂员工等一群默默为国家付出的人。他们需要政府更大的关注和协助,以克服现实生活的压力。
挥霍巨款、滥权舞弊是令人难以接受的,尤其对于贫困的他们。
我国应实施一套照顾低或中低收入家庭的方案。他们都希望,纳税人的钱能获得良好和合理的使用。我国不应出现,一边有人在等待救济,另一边则出现有人正任意挥霍人民的钱。这是相当讽刺的现象。
无疑地,人民对政府的形象存在一些负面的看法。政府有些时候做出数项积极性的宣布,但最后却没有有效地执行。因此,为了消除人民对于政府的负面印象和恢复人民的信心,政府必须以实际的行动和坚定的信念贯彻这数项改革反贪的计划。
B)成立独立司法委员会与司法改革
我完全认同,国家最高元首施政御词中所提到的改善国家司法制度。我也全力支持首相于今年4月17日宣布的司法改革计划。
成立独立的司法委员会和调整法官的薪资是合时且应该的。这有助于我国建立透明独立的法官委任和升迁制度,以恢复国际和公众对我国司法制度的信心。许多英联邦国家都采用这样的机制遴选法官,所以我国的司法制度应该与时并进。
司法委员会主要是协助首相鉴定和推荐法官的人选。首相接着咨询马来统治者会议,然后向国家元首推荐法官人选。换言之,当首相征询联邦法院首席大法官他推荐的法官人选,其人选一定是委员会推荐的人选。
我建议,首相向国家元首和马来统治者会议推荐的法官人选一定要来自司法委员会仔细鉴定后的人选(calon-calon)。若首相推荐的人选是不受已仔细鉴定人选的委员会所认同,司法改革将变得毫无意义,似乎等于在走回头路。
司法委员会成员必须是由德高望重、形象良好、清廉的人士组成。任何政党都应严禁干预司法委员会成员的遴选。我希望司法委员一旦成立后能考虑下列事项:
1 制定一套详细且明确的法官人选评估准则,以鉴定真正有能力胜任的人选,而不是与特定人士关系良好的人。若以目前的机制,短期性委任司法专员,这有可能导致司法专员效忠联邦法院首席大法官,因为联邦法院首席大法官有权推荐高庭法官的人选。如果要维持目前的机制,就应该由独立的司法委员会决定人选,而不是如现今阐明在联邦宪法122AB条文一样,由首相向最高元首推荐人选。
2 司法委员会应获准委任推事和地庭法官。目前司法和法律服务委员会(Judicial and Legal Services Commission)负责委任推事和地庭法官。总检察长是司法和法律服务委员会的成员,司法和法律服务委员会也是总检察长的行政执行单位,同时司法和法律委员会里的成员也可能会成为检察长作主控案子的承审法官。
现阶段总检察长可以决定推事和地庭法官的升迁。如果继续由总检察长成为其成员的司法和法律服务委员会决定推事和地庭法官的升迁或委任,推事和地庭法官将会被公众视为不独立运作。因此,推事和地庭法官的升迁和委任应由独立的司法委员会决定。
印象而言,现有的法官比率并不能反映我国多元种族的面貌。我们也不能否认,法官也是人,他们希望自己被视作独立与公正的象征。然而,法官的宗教、种族和文化背景都可能影响他们原本自由与理性的思维。因此,为了给予更正面的印象,我国应该拥有多元种族的法官比率。
我并非建议说司法委任制里需要种族配额固打。理所当然的,法官的委任必须基于能力、才干、独立、公正、诚实和勤奋等更重要的因素来作出决定,而决不以种族或性别为考量。
我们也一定要纠正公众认为法官无法在宗教敏感问题上做出公平及公正裁决的主观印象。所以,我建议重新沿用以前的制度,让非常严重的案件由陪审团审判。
在此,我要欢迎政府决心致力推动司法改革,为人民和国家美好司法前景,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
C)非穆斯林的宗教信仰
在过去的三年里,发生了许多牵涉非穆斯林的宗教事端,引发了涉及联邦宪法的争议,这些争端包括了Moorthy案件,Lina Joy案件,Gan Eng Hor,Shamala和Subashini案件等等。
本月初,就有数项修改联邦直辖区回教法令以保护穆斯林与非穆斯林的建议。回教法不能够用在非穆斯林身上,当非穆斯林遇到民事法庭与回教法庭权限有所冲突或重叠的案件时,将以民事法庭为最后仲裁单位。我们希望政府能够在处理这一类案件时能够展现充分的透明度,以免争端一再发生。
同时,我们支持1994年Tan Soong Mooi案件获得最高法院一致通过的决定,任何人改信回教过后,不影响他们履行在民事婚姻之下的法律责任与义务,若他们想要取消在民事法底下通过与承认的婚姻,就只能根据民事法行事。
在父母其中一人改信回教的个案中,孩子的宗教必需是由父母双方都同意的情况下决定,倘若父母未达共识而出现争议,孩子的宗教应该保持现状,直到孩子长大到了十八岁的法定年龄后让他自行决定本身的宗教信仰。
D)两性课题
联邦宪法第8条文阐明,“全所有人民在法律的保护下,应受到同等的待遇”,因此政府应严格遵守此条文。2008年4月25日,《新海峡时报》刊登了一位大马妇女的来信。信中透露在现有政策之下,其孩子因出生在国外,因此被否决其拥有大马公民权的权利。
联邦宪法第8(2)条文中提及,“不可因个人的出生地及其性别而产生歧视的情况”。换言之,大马妇女的子女应被赋予大马公民权,不计其婚姻状况或居住处。因此否决其孩子应享有的权利,是不公及违宪的做法。
E)教育
母语教育与半津学校
母语教育是我国的重要资产,多元语文社会更是我国的特色之一。虽然如此,我们仍需确保孩子掌握国语及英语,以便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得以有效地互相交流及沟通。
政府应根据家长及社区的需求,为国小、华小、淡小、人民宗教学校及教会学校等提供各方面的援助,而非等到公众施加压力方才做出反应。根据联邦宪法第152条文阐明,每个国民都有学习母语的权利,因此政府必须在鉴定了地区的需求后,依需求增建各源流小学。
在第9大马计划之下,政府将拨出380亿令吉发展教育领域,因此政府应善用该款项惠及所有的学校。在此我建议教育部依地区的需求制度化增建华小及淡小,尤其是人口密集的地区如巴生谷、南柔、近打谷及槟城。
为了显示政府对母语教育的重视,我建议在大选前所宣布的6所新华小及13所搬迁华小的所有建筑费用,均由政府负责。
最近教育部长表示他将考虑重新启用旧白小建筑物的申请,我欢迎这项决定,并希望他可以在近期内批准。
除此之外,华小、淡小及人民宗教学校也迫切地需要政府的关注及援助。长久以来,教育部把各源流的小学划分成全津贴与半津贴2种学校,造成我国多元社会的诸多不满。
我们时常可以听到半津贴学校的董事部及家教协会的埋怨及投诉,纵然学校因年久失修而迫切地需要发展及维修经费,但是却在申请拨款时面对难题。有时候教育部拨给半津贴小学的行政费用甚至不足够应付水电费,导致董事部及家教协会必须向家长筹款。
现在是时候我们挣脱旧思维的枷锁,我们应该废除全津贴与半津贴学校之间的不平等待遇。在这个政府致力于发展人力资本的时代,我国人民已经无法接受“政府无法帮助半津贴学校”的说法。
如果教育部一视同仁,在发展和行政上全面支持所有源流的小学,所有人都会因此得益。这也是一个人民乐于见到的教育改革。
根据统计,2007年的华小共有643,679名学生、淡小则有103,284人,两者占了340万名总小学生人数的22%,占了学生总数的显著比例。因此,在我国栽培育高素质人力资本的过程中,有效地善用学校拨款发展软硬体设施是非常重要的。
华小师资不足的问题
华小师资不足是数十年来的老问题,直到现在仍不能妥善解决。到目前为止,华小共缺乏3500名老师,而在小学老师的比例从1.5提高至1.7之后,缺乏的教师总数将进一步增加,因此教育部有必要采用新的方法解决华小师资的问题。由于教育部的师资及培训人数的统计数据不精确,以致无法全面反映学校对师资的需求。
我吁请教育部必须认真统计师资及预算培训人数,并迅速采取行动解决师资问题。教育部聘请临教以及退休老师也是短期内应付师资短缺的方法之一。
作为一个长期的解决方案,教育部必须通过增加大学日间师训班, 大学在职培训班、教育学士课程等方式录取足够的老师人数。师训学院的副修科目必须弹性处理,而那些已经关闭中文系的师训学院,尤其是雪隆一带的师训学院,必须重新开放中文系。
英文教数理
2003年开始实行的“英文教数理”必须尽快进行检讨。以中学为例,社会对中学继续以英文教数理的反应是正面的。
至于小学方面,我欢迎政府之前宣布,在今年的小六检定考试后才决定英语教数理的去留。在2008年4月18日,教育部长也提出在中小学教授英文文学的建议,进一步提升英语水平。
我要重申,华社觉得华小的英语教数理制度应该废除,华小的数理科必须以母语教授,因为7岁至12岁的学生比较容易吸收以母语教学的课程。与此同时,华社也赞成加强小学生掌握英语的能力,包括从小学1年级开始学习英文。
F)教会学校
除了国小、华小及淡小,我们也必须承认教会学校对国家教育的贡献良多。从19世纪开始,教会学校就开始培育无数来自各阶层、且品学兼优的学生。
教会学校、国小及华淡小同样不分种族、宗教及背景地公开给各族群的学生就读。这些教会学校在培养孩子爱心的同时,也向学生灌输爱国及对国家忠诚的意识。我国许多著名的领袖同样来自教会学校。
在226所的教会学校当中,其中的53所已有百年历史,这些学校都需要财务援助。这些被纳为半津贴学校的师生,时常涉及筹款活动。教育部应提供更多的财务援助,以提升学校的设备及学习水平。
G)经济
2008年是针对第9大马计划中期检讨的年份。与往年一样,这时候我们需要重新探讨及整理那些在此计划下还未达致的目标。第9大马计划是一份详细和全面的计划,因此我促请政府解决一切挑战,以完成那些此计划所仍未达致的目标。我们有必要进行明显的革新,提出创新的政策,以兑现政府的承诺,如良好管理、透明与快捷有效的公共传递系统等。
占了国内生产总值(GDP)31.9%的制造业,原定目标是在2005年至2010年间达到6.2%的平均增长率,但在这期间制造业的增长率却下降至1.8%。制造品出口也没有取得大幅增进,即从2006年的4517亿5千万令吉增加到2007年的4524亿8千万令吉。政府必须非常关注这个新的发展,因为如果有关趋势持续下去,相关业者以及他们的承包商与供应商将难以维持他们的生意。
除此之外,我们也必须认同经济发展走廊的成功,必须仰赖中小型企业的关键性作用。日前已易名为马来西亚伊斯干达(Iskandar Malaysia)的伊斯干达发展特区,就是政府其中一项吸引了200亿令吉外国直接投资的努力。国家元首在施政御词中指出,大马伊斯干达将在房地产、旅游业等领域吸引330亿令吉的投资,我对此表示欢迎。大马伊斯干达涵盖柔佛南部达2217平方公里的区域,概括努沙再也、新山市中心、士乃——士古来、西部区域与东部区域等5个主要地区。无论如何,我们担心本地商业社群无法有效参与大马伊斯干达的商机,因为主要的知名企业仅集中于努沙再也。
在2005年,零售与批发业、酒店与餐馆等领域赚取了384亿令吉的收入,预料在2010年这个数字将达到534亿令吉。目前,大马拥有超过550家购物中心、超过30万个商店单位以及约90家霸级市场。我们也拥有涵盖东南亚区域、中国及台湾的稳定特许经营系统。分销业则涵盖超过1000种领域,包括饮食、服装、饰品、餐馆、酒店、五金等。
配合国家元首有关分销业必须保持开放与自由的呼吁,某些政策如“外资分销业指南”绝对不能执行,因为它将给国内的零售业以及其供应网和旅游业带来严重影响。尤有甚者,此政策也将导致外资撤离大马,进而损害国家经济。
我们欢迎贸工部将通过清真工业发展公司(Halal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HDC)划一发出清真准证的程序,因为此举将提高颁发准证及其它相关手续的效率。这项划一措施也将带来更透明的政策执行,并确保有关领域保持亲商。
我也支持国家元首关于私人领域投资必须成为国家经济发展主要动力的御词,因为这对于确保政府维持低赤字,以及有效处理赤字是关键的策略。政府设下的私人领域投资目标是从2005年的2159亿令吉提高到2010年的3404亿令吉,也就是从占国内生产总值(GDP)43.7%提高到47.1%。目前,私人领域投资仅达2311亿令吉,换句话说已无法达到第9大马计划的中期预算。
为了确保达到第9大马计划所列下的目标,我希望政府必须推出以下数个开明自由的经商政策,以提高私人领域的投资:
a) 政府必须以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采购。 除了减少政府的运作开销,公开招标也可提高竞争力,更可以避免耗费300令吉购买螺丝转、10700令吉购买1套技术书籍、花费42.8令吉购买塑胶花盆等事件重演。政府须重新审视这个政策,不分种族地针对所有政府采购进行公开招标
b) 联邦政府应扮演火车头的角色,推动及提升农业生产力,创造财富及负责国内的粮食供应。但是,我们必须解决累积已久的土地问题。
目前我国有数千名耕作了几十年的农民,却仍然无法获得短期或长期的土地租约等保障。我吁请中央政府通过国家土地理事会,制定政策协助这些农民。
我建议政府应提供更多的奖掖、简易贷款、牙兰(Geran)给国内的农业,让这个行业继续为国家经济及粮食生产作出更巨大的贡献。
每年大马进口的粮食占了国内粮食消费的82%,总额达199亿令吉。在第9大马计划下,我们希望可以在2010年达到粮食自供自给的目的。由于我们的粮食供给问题开始恶化,因此若政府肯定要达到此目标,我们必须从现在就开始展开行动。
与其他国家一样,马来西亚现在也同样面对粮食与燃油危机,这也造成了物价上涨,造成了人民受苦的状况。由于长期干旱、洪水泛滥、温室效应及水源枯竭等环球问题,我们现在也可能同样面对这些因天气而带来的危机。
我们已经察觉,库存、津贴及控制物价再也不是一个良好的解决方案,因为我们必须面对造成低效率的体制及政策,而它们包括了准证(AP)、各种垄断、以及层叠的官僚制度。我们应移除这些限制与体制,让自由市场通过供应与需求的自然关系,决定货品的出售价格。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提升现有福利制度的工作效率,确保那些老弱妇孺及有需要的人士可以适时地获得足够的援助。我们应把协助的重点放在帮助那些需要基本住宿、衣物、营养、教育及培训的人士,协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为社会做出贡献。政府也需特别关注边缘少年、单亲妈妈、被遗弃的孩子、年老、残障人士,我们绝对不允许这些弱势族群被边缘化。
由于城市化的步伐加快,城市贫穷问题于是也成正比地提高了。有鉴于此,政府应该提供更多经费给房屋及地方政府部所推动的消除城市贫穷计划,让该计划全面发挥作用,协助那些有需要的人士。政府也必须重视西马及东马的郊区贫穷人士,协助他们摆脱贫穷。
H)社会治安
政府应该透明化地公布大马皇家警察委员会所提出的125项改革建议的执行进度,以便打造一个有效率、负责任、正直、清廉、专业、杜绝贪污和维护人权的警队。此外,警队必须拿出决心和勇气做出具体的改变,落实独立警队投诉与行为不检委员会(IPCMC)的建议。
根据数据显示,过去4年国内的罪案率飙高了45%,导致警队打击罪案的效率受到民众的质疑。单在去年(2007),国内罪案竟然高达224,298宗,与2003年的156,315宗形成强烈对比。罪案指数已冲破200,000宗的水平,包括强奸案攀升2倍,从2003年的平均每天4个女受害者,上升至去年的平均每天8.5名受害者。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数据,我们可以想象民众对国内的治安感到多么的担忧和恐惧。
现今的国内治安每日愈下,人民期望警方可以更有效率地打击罪犯,包括威胁公众生命安危的强奸犯、强匪和攫夺匪。同时,执法者的贪污行为依然显著。
因此,我促请政府重新考虑成立皇家警察调查委员会的建议。
总结:公平社会和国家福利
我们不要一个以社会主义为主的福利国,我们要的是一个以经济开放为主要导向的民主自由国家。这也是3大民族先贤创立国阵时的主要基础。
涵盖5大原则的国家原则是依据民主自由而设,并非建筑在不能促进生产力及征收高税务的福利国原则之上。社会公义和人权必须在民主自由的大原则下加以落实。
国家原则的目标包括维护种族和谐、维护民主的生活方式,以及建立一个公平社会,确保各族公平共享国家财富和经济发展。国家原则也提供朝向维护多元文化的社会特征,以及建立一个资讯工艺便利的文明社会。
国家原则是我国的建国基础,它必须有效地灌输在象征国家未来栋梁的年轻一辈。国家原则是国家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应该受到各方的尊重,它也是国家团结的宏愿,因此我们必须时时维护和贯彻国家原则里的5大原则。
我坚信,如果马来西亚国民可以恪守国家原则、尊崇国家宪法原则及精神、贯彻马来西亚精神团结一致建设国家,我们一定可以迈开脚步向前进,共同打造一个更强盛、更有活力及进步的马来西亚。
资料来源:http://www.mca.org.my/Chinese/MCANotices/Pages/300408tks01.aspx (包括黄家定访谈录影)
More......
2008-04-14
台湾之行纪事-政治篇(1)-马萧
近一个月前的台湾之短暂之行,亲身体验了台湾选举的“盛况”,除了通过当地的平面媒体与电视节目追踪选举新闻,也现场参与了2场南台湾的造势活动。看到了台湾选举热闹兼具创意活力,犹如嘉年华会的竞选活动。
一踏出台中高铁月台,进入眼帘的是这个巨型广告板。
3月15日在台中,由于行程安排,只有到长昌竞选总部。后来就到离开台中市1个小时车程左右的谷关泡汤。谷关远离政尘嚣,迂回弯曲山路,看到的是921大地震遗留的痕迹,如没有水源只有石头的发电厂,还有因山型改变而中断了的中部横贯公路。
3月16日,从台中到高雄。同一天傍晚,再次展开“台湾高铁南台湾之行”,飞奔到台南去,只因为马英九在台南市的造势晚会。
在台南市的第一个“活动”,是到2004年总统大选前夕的319两颗子弹事件的现场。就是在这里发出子弹,成为台湾政治发展纪事,其中一个说不清的篇章。
吃过了台南著名的度小月担担面,惊喜发现对面正是马萧台南市竞选总部。
与之前的到过的长昌竞选总部相比,马萧的这个“比较朴素、简单”。当天适逢造势晚会,许多宣传品如旗帜都送完了,不过当时还剩下一些汽球。
抵达马萧造势晚会现场,已经是8时45分。马英九刚上台致词。当晚他致词参杂生涩的闽南语,演讲风格平淡,只是他人一站在台上,每讲两句话就抛出“这样对不对?”,“这样好不好?”,还是激起支持者的情绪,与他一起呼喊。 倒是他身边的助选人员,都讲得比他更激昂澎湃。
9时10分,活动结束。随着播出当时还未出现在台湾电视上的竞选广告。就是那个“我们都准备好了”的短片。在现场看了两次这部广告短片,第一个感觉是很有气势。蓝营的县市首长分别喊出“我们都准备好了”,配上台湾的好山好水,尽显马萧团队治国的气派与格局。其后有人告诉我说,这部广告让人感动,这些县市长用感性而坚定的语气,表达了“向前行”,充满希望的未来。
原版广告短片(完整版)联结 http://www.ma19.net/video/ads
活动结束后的20分钟内,现场几万人已经全部离开。街道上的秩序也相当良好,来自不同地点的支持者,都在各等候区等着专车接载。
3月18日,在离开台湾前夕,到台北马萧竞选总部。
这是马萧总部的其中一个楼层,让青年助选团专用。
More......
台湾之行纪事-政治篇(2)-长昌
高雄爱河。离开长昌造势活动百万击掌活动现场。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