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这个平台,分享我对马来西亚的终身学习发展、宪制与司法及赋予马华新生命力的看法。
欢迎大家提供意见,彼此交流。

2008-02-01

《号外》杂志专访:郭义民


“义民,有人批评政党不该搞所谓终身学习,你以为呢?”方悟少见的开门见山。

郭义民律师,马华终身学习执行主任,目下整个人身就在眼前,不问他,问谁?此时不问,尚待何时?

郭义民,衣著整齐,“身光颈靓”,笑容开朗,比新闻图片中,或银屏上的他都随时和可亲。

“我想这该是政治偏见,终身学习,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群体、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可以实践,为什么政党就不能呢?”

义民应对如流,而且分析问题,有纹有路,不愧法学出身,说理不同一般,他也承认,一直都还在学习中。

“请详加说,让我也有随习……”方悟起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好,我们在政党搞终身学习,有3大宗旨,第1关乎整体的人力资源培训,第2带动政党所代表的华社也加入终身学习,第3重点在于推动执行,以达致上述目标……”郭义民倒背如流,执行主任,果然有备而来。

终身:教育蓝图终身学习

“你们在何时启动?”

“终身学习号列车在2004年10月8日开动,到今天已经跑了3年多,说到其所发挥的影响,举个最鲜明的例,第9大马计划就拨出Chapter II推介终身学习,全民贯彻,提升第一世界思维,落实有素质人力资源的发展。此外,2006年、2007年、2008年财政预算案都拨款充作终身学习活动资金。而2007年8月高教部拟订发表的高等教育蓝图,其中主要发展纲领就以终身学习途径之一。”

郭义民好像在介绍店里卖的精品,出处、年分、风光史无一不说,无说不详。

“至于有组织发动,当时的教育部长Tan Sri Musa就成立了‘社区学院’,让群众也参与学习,可惜表达功能不尽如人意,不了了之,后来的高教部长沙菲益提出另一蓝图,供参考,再然后高教部改由慕斯达化作主,他又修改了有关蓝图,把计划进一步策划,目前还在研究阶段……”

“这样一来,是不是马华反而抢先推行终身学习?”

“是!这样说也不是没道理,马华总会长曾经说过一句话让人不能忘怀:终身学习不能等!”

“有人认为既然是终身的,再等几年又何妨?”方悟假设。

郭义民微笑点头,表示认同。

“我最佩服李光耀!义民强调:“活到老学到老,老人家贯彻最彻底,他说,他一停下来就会去的了。他一位叔父55岁退休后无所事事,两年后便不幸往生,李光耀懂得很多,还不停学习……”

我告诉义民,马六甲有两位老人家终身学习,从没休息过,越活越精神,一是华教前辈沈老,一是发明家土产大王陈金福。

义民听得出神,若有所思。

阅读:终身学习终身阅读

“义民,马华又如何带动华社从事终身学习大业?”

“马华本身超过2/3的区会都积极展开种种规划下的活动,共129个区会定期定点举办,2008年9个区会因主为得力,出色,而被选为模范区会。2007年一共成立了15个终身学习中心,拉曼大学附设延续教育中心,吸引了10万1613人次参与讲座及短期课程,这些都是终身学习计划的具体成果。”

“阅读当然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啦?”方悟想当然耳。

“是!”义民谈到阅读,眉目间闪现喜色:“那更令人鼓舞,终身学习鼓励华社加强阅读,第1改变心态;第2提升阅读风气;第3吸收成人参与短期课程,都获致有形或无形的成就,值得一提。

“此外,我们也通过和各协办单位举办书展,在吉隆坡的4场大型书展,吸引了142人次入场,各州属举行13场流动书展,也吸引了21万人次响应,另外更广泛的互联是设立读书会‘悦读’部落格,与各地书友交流,一年来已经培养出2200位导读人。”

“这是一个好现象,对读书风气,肯定有正面影响。大马人不好书,又怕输,所以一贯书店卖的都是命理、风水、保健,博彩指南等书,买客进书店是为了买文具而已……”

“明显的见到了改变”,郭义民难掩兴奋:“现在大规模书店,都汗牛充栋,足见读健康书本风气正在提升中,我们的努力没白费!”

终身学习,终身阅读,阅读该是“主菜”吧?

“义民,终身学习,谈得多啦,换个焦点吧,你今年几岁?”

“我40岁?”

“不惑之年”。

“哈哈1994年加入马华,作为普通党员……”

“后来如何搭上终身学习列车,还成为驾驶员?”

“那时我积极搞华青组织,常主办脑力激荡班,2004年总会长黄家定点名要我负起终身学习计划的责任,我便从幕后走到幕前,从义务兼职为专职主任。”

“总会长如何说服你?”

“总会长演说时举两个例都很生动传神,一是华人小贩传统炮制的鸡饭很好吃,但不会包装美化卖相,是学习现代化的好机会;二是辍学生,许多念到Form 3考试落第便出来闯世界,制造社会问题,这些都是继续学习的好人选。我听了十分信服,也立定志向,要为终身学习出一分力。”

“义民,你讲得非常详尽,可是也免不了让计划惹来一揶揄、嘲讽……”

“这是免不了的”,郭义民面不改容:“从开始推动直至今天,仍然成为挖苦对象,你若问我,我们有何反应,那就是:你揶揄、嘲讽,我们就更加做给你看;第二,谢谢各位不吝批评,使我们做得更起劲,更投入;第三,批评若属建设性的,我们一定采纳,不怀好意的,一概少理,如此而已。”

(本文摘录自《号外》(2008年1月28日)“方悟及你”部分访问)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