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这个平台,分享我对马来西亚的终身学习发展、宪制与司法及赋予马华新生命力的看法。
欢迎大家提供意见,彼此交流。

2005-11-25

写在出席聆听”风云巨辨”后

上周末观看了一场造势十足的华裔朝野年轻领袖的辩论会:“风云巨辨“。现场座无虚席,场面炽热,连黄家定部长也被现场热情所感染而认真从头到尾聆听,他以开玩笑的语气说他准备面对“蚊子咬而无法打蚊子”的窘境。

我喜欢出席聆听辩论会,也曾在一些辩论场合上担任过评审,累积了一些经验。这次也想从另一个角度提出我对这场辩论的看法。由于篇幅关系,这里就不对个人临场表现作出评议,只着重针对双方的辩论内容与结论。

我个人对朝野年轻领袖在临场讨论解决冲突的说法与表现,觉得有待改善。此外,我也认为双方在辩论时所陷入的去种族化迷思,有必要另做出一番解释。但,无论何如,主办当局的精心策划,已使到公众人士对政治有更深一层认识,对民主进展与民智的启迪,有很大的帮助。


解决冲突的错误方式

当晚的辩题是“马来西亞迈向先进国的挑战”。正如翁诗杰所言,这不是一个可供辩论的题材,因为不管朝野双方都会认同我国还不能进入先进国之列,还须克服许多挑战之后才能迈向先进国。然而只因为辩论双方是马华与行动党这两个老对头死冤家,因此几乎大部分的辩论时间都局限在揶喻,讥抨以及无谓而多余,没建议性的唇枪舌剑,徒呈口舌之能而已。

原本以为一场难得一见的朝野辩论,除了可以激起争辩火花之外,也在一些议题上建立起共识,便朝野双方能携手迎向先进国的挑战。但结局却令人失望。

其实不论是政党,还是社会与家庭都会无时无刻面对着矛盾与冲突。国际公正组织副主席 R. S.麦可尔曾说过“冲突是人类文明的基本条件”。但人类之间的冲突是可以避免通过暴力、战争、辱骂、揶喻等来解决。当晚的辩论情境显示朝野年轻领袖翁诗杰与魏家祥,倪可敏与邓章钦,他们之间的针锋相对,似是而非的辨驳与评击,公众不仅要问:难道在迈向先进国的课题上,朝野双方是否就真的没有共识可合作了吗?难道全属华基政党的青年领袖都没有宏大的胸襟来寻求对议题的共识了吗?

去种族化的迷思

双方辨手似乎只在一个议题上达到共识,即政党须去种族化。换言之,以单一种族为基础的政党须开放给其他族群,这包括了巫统,马华与国大党,以为执政党的去种族化就可对营造更公平的社会起着极大的辅助,就能孕育马来西亚公民。这也许是一厢情愿的看法。普遍上,华人对马来西亚的马来西亚人情有独钟,希望去种族化后,在施政上,就会出现全民一视同仁,没有因肤色而受不同对待的局面。这显然是个迷思。因为,去种族化的政党政治与一视同仁的政策是两回事。在沙巴,巫统因现实政治的须要而开放门户给非回教徒,但土著特权至上原则丝毫没有动摇。

在友族马来社群方面,以神权为治国理念的回教党也极力赞成去种族化,但宗教化的信念却不能被更改。显见的, 各族群间或同一个民族内对进行去种族化的具体落实概念也不容易产生共识。去种族化的概念宛如开启潘朵拉魔盒 (Pandora’s Box),我们无法预测 是好是坏。

在四位辨手中,以邓章钦对去种族化的呼声最响亮。但他也坦诚说出行动党自1990年在寻求落实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就曾3次与马来主义至上的46精神党,神权治国的回教党以及安华(此一时,彼一时)为精神领袖的公正党合作,试图寻求出路,也却勇敢的承认失败。马华自成立来也不断的尝试塑造马来西亚人的社会,较具体的却是黄家定于去年马华党代表大会所给马来西亚公民 (Rakyat Malaysia) 的定义,即马来西亚人的具体内涵不是从无到有的,现有各族群的特征都是汇成马来西亚人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与其寻找新方向如去种族化等言论来孕育马来西亚人(况且我们也尝试过了),倒不如加强各族群的特征,深化各层次的交流,从中塑造适合全体人民的马来西亚人。

这一次的华裔朝野年轻领袖之辩是一个好的开始。我希望有更多类似辩论会的举办,更希望朝野之间有更广与更深的共识平台,共同携手迎向先进国的挑战。

No comments: